来源:太原科大医院 发布时间:2025-09-04 08:55:38
“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数羊数到天亮还没睡着;好不容易睡着,稍微一点动静就醒,醒来后再也无法入睡;白天昏昏沉沉,注意力根本集中不起来,工作频频出错;情绪也越来越差,一点小事就忍不住发脾气,甚至莫名感到焦虑、低落……” 长期失眠带来的精神差与情绪问题,像一对 “孪生兄弟”,困扰着很多人。不少人尝试过各种 “助眠方法”—— 喝牛奶、听白噪音、吃助眠保健品,却始终无法摆脱失眠的恶性循环。从心理学视角来看,长期失眠的核心往往不是 “睡眠本身出了问题”,而是 “情绪状态影响了睡眠”,想要改善失眠、恢复精神,关键是先调整情绪,再培养健康的睡眠习惯,二者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失眠循环。
一、长期失眠:不是 “睡不着”,是 “情绪先出了问题”
很多人觉得失眠是 “身体的问题”,却忽略了情绪才是长期失眠的 “隐形推手”。焦虑、压力、抑郁等负面情绪,会通过影响大脑神经活动,打乱睡眠节律,让 “睡不着” 成为常态,具体体现在两个层面。
1.情绪影响神经节律:让大脑 “停不下来”
从神经科学角度来看,人的睡眠与觉醒由大脑中的 “生物钟” 和神经递质共同调控。当人处于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中时,大脑会持续分泌 “应激激素”(如皮质醇),这种激素会让大脑保持 “兴奋状态”,抑制促进睡眠的神经递质(如褪黑素)分泌,导致 “大脑停不下来”。比如,白天工作压力大,心里一直惦记着 “没完成的任务”“明天要解决的问题”,到了晚上,这些情绪依然会在大脑中 “盘旋”,即使身体感到疲惫,大脑却仍处于 “活跃状态”,自然难以入睡;长期处于抑郁情绪中,会导致褪黑素分泌紊乱,不仅入睡困难,还会出现 “早醒”“睡眠浅” 等问题,进一步加重失眠。这种 “情绪→神经兴奋→失眠” 的链条,若长期持续,会形成 “失眠→情绪更差→更难入睡” 的恶性循环,让失眠越来越难改善。
2.情绪引发 “睡眠焦虑”:越想睡越睡不着
长期失眠者往往会形成 “睡眠焦虑”—— 过度关注 “自己能不能睡着”,甚至提前担心 “今晚又会失眠”,这种焦虑会进一步加剧失眠。比如,他们会在睡前反复看时间,心里默念 “必须在 11 点前睡着,否则明天又没精神”;一旦过了 11 点还没睡着,就会开始焦虑:“完了,今天又睡不着了,明天工作肯定受影响”;这种焦虑会让心跳加快、思绪混乱,反而更难进入睡眠状态。还有些人会因 “偶尔失眠” 产生 “恐惧”,担心 “长期失眠会让身体垮掉”,这种恐惧会让他们对睡眠过度紧张,形成 “睡前焦虑→睡不着→更焦虑” 的循环,即使没有其他压力,也会因 “担心失眠” 而失眠,让失眠从 “偶尔发生” 变成 “长期困扰”。
二、为何 “先调情绪” 是改善失眠的关键?情绪平稳是 “睡好” 的前提
很多人急于 “解决失眠”,却跳过了 “调整情绪” 这一步,导致所有助眠方法都 “治标不治本”。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情绪平稳是睡眠的 “前提条件”—— 只有先让情绪从 “焦虑、紧张” 回归 “平静、放松”,大脑才能从 “兴奋状态” 转向 “抑制状态”,睡眠才能自然到来,这也是 “先调情绪” 的核心逻辑。
1.情绪平稳能降低神经兴奋度,为睡眠 “铺路”
当情绪从负面状态调整为平稳状态时,大脑分泌的 “应激激素” 会减少,促进睡眠的神经递质(如褪黑素)会逐渐恢复正常分泌,大脑的兴奋度会随之降低,为入睡创造条件。比如,通过情绪调节缓解了工作压力后,睡前不再反复思考 “未完成的任务”,大脑能从 “忙碌状态” 逐渐放松;通过调整心态化解了人际矛盾后,不再因 “委屈、愤怒” 而辗转反侧,情绪的平静能直接带动身体的放松。这种 “情绪平稳→神经放松→容易入睡” 的过程,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也是任何 “外部助眠方法” 都无法替代的 —— 即使喝了助眠牛奶、听了白噪音,若情绪依然焦虑,大脑仍会保持兴奋,睡眠问题依然无法解决。
2.情绪平稳能打破 “睡眠焦虑”,让睡眠回归自然
“睡眠焦虑” 是长期失眠者的 “最大障碍”,而情绪平稳能帮助他们打破这种焦虑,让睡眠从 “刻意追求” 回归 “自然发生”。当情绪不再被 “失眠” 困扰时,他们会逐渐放下 “必须睡着” 的执念,不再过度关注睡眠,反而更容易进入睡眠状态。比如,通过情绪调节,他们不再因 “过了 11 点没睡着” 而焦虑,而是能平静地告诉自己 “偶尔晚睡没关系,身体需要时自然会睡着”;不再因 “担心失眠影响工作” 而紧张,而是能理性看待 “偶尔精神差可以通过调整弥补”。这种 “心态放松→不焦虑→容易入睡” 的转变,能从根本上打破 “失眠焦虑” 的循环,让睡眠逐渐恢复正常节律。
三、先调情绪、再养习惯:改善长期失眠的 2 步实用方案
改善长期失眠需要 “循序渐进”,先通过情绪调节让心态平稳,再通过培养健康的睡眠习惯巩固效果,以下是具体的实用方案。
1.3 个情绪调节法,帮你睡前 “平心静气”
情绪调节的核心是 “在睡前将大脑从‘兴奋、焦虑’状态拉回‘平静、放松’状态”,以下 3 个方法简单易操作,适合睡前 1 小时练习。
一是 “情绪日记法”:准备一个笔记本,睡前花 10 分钟,把当天的 “压力、焦虑、烦恼” 写下来,比如 “今天工作没完成,担心明天被批评”“和家人吵架,心里很委屈”,写完后告诉自己 “这些事情已经写下来了,明天再处理,现在该好好休息了”。这种 “外化情绪” 的方式,能帮助大脑 “清空负面想法”,减少睡前思绪混乱。
二是 “渐进式肌肉放松法”:躺在床上,从脚趾开始,依次紧绷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如脚趾、小腿、大腿、腹部、手臂、面部),每个部位紧绷 5 秒后放松 10 秒,感受肌肉从 “紧张” 到 “放松” 的变化。这个过程能通过 “关注身体” 转移 “焦虑思绪”,同时让身体从 “紧绷” 状态放松下来,为入睡做准备。
三是 “正念呼吸法”:闭上眼睛,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用鼻子缓慢吸气 4 秒,感受腹部鼓起,再用嘴巴缓慢呼气 6 秒,感受腹部收缩。如果注意力分散(比如又想起烦心事),不用自责,轻轻将注意力拉回呼吸上,重复 5-10 分钟。这种呼吸方式能降低大脑兴奋度,激活身体的 “放松反应”,帮助情绪快速平稳。
2.4 个睡眠习惯,帮你巩固 “好睡眠”
当情绪逐渐平稳后,培养健康的睡眠习惯能进一步改善睡眠质量,避免失眠反复,以下 4 个习惯需要长期坚持。
一是 “固定作息”:每天固定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包括周末),比如每天 23 点上床,7 点起床,即使前一晚没睡好,也不要白天长时间补觉(可在中午小睡 20-30 分钟),让大脑形成稳定的 “生物钟”,到时间自然会产生睡意。
二是 “打造‘睡前仪式’”:睡前 1 小时开始进行 “放松活动”,比如泡个热水澡、看几页轻松的书(避免看小说、悬疑类书籍)、听轻柔的音乐(避免听节奏感强的音乐),不要刷手机、看电脑(电子屏幕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这种 “睡前仪式” 能让大脑形成 “做这些事就该睡觉了” 的条件反射,帮助快速进入睡眠状态。
三是 “调整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温度适宜(最佳温度 18-22℃),可以使用遮光帘、耳塞、白噪音机(若对声音敏感);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避免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如工作、吃零食、玩手机),让大脑将 “床” 与 “睡眠” 紧密关联。
四是 “睡前‘断念’”:如果躺在床上 20 分钟后仍没睡着,不要强迫自己 “必须睡着”,可以起床到另一个房间,做一些简单的放松活动(如看几页书、听白噪音),等有睡意了再回到床上;如果睡前又想起烦心事,告诉自己 “明天再想,现在最重要的是休息”,避免让思绪影响睡眠。
长期失眠的改善不是 “一蹴而就” 的,需要先通过情绪调节打破 “焦虑→失眠” 的循环,再通过健康的睡眠习惯巩固效果。很多人之所以失眠反复,就是因为只关注 “养习惯”,却忽略了 “调情绪”,导致一遇到压力就再次失眠。当你能先让情绪平稳,再坚持健康的睡眠习惯,就会发现 “睡着” 不再是难事,白天的精神状态也会逐渐恢复,整个人会重新找回活力与状态。记住,改善失眠的关键不是 “强迫自己睡着”,而是 “让情绪和身体都准备好入睡”,这样的睡眠才是真正能恢复精力的 “好睡眠”。